汉语、汉字发展论
汉语、汉字发展论
汉语、汉字发展论
目录
1、 前言
2、 第一章 人类语言的产生
3、 第二章 人类语言的第一阶段的特点
4、 第三章 人类语言的第二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5、 第四章 人类语言的第三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6、 第五章 汉语发展的基本轨迹
7、 第六章 人类文字的产生
8、 第七章 人类语言第一、二阶段所对应的文字
9、 第八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所对应的文字
10、第九章 汉字发展的基本轨迹
11、第十章 问题讨论
前言
语言、文字,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在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其商品交换价值(即经济价值)是不明显的。所以,大多数的人们,只看到它的使用价值,看不到或不愿意承认它的交换价值。而到了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语言、文字的交换价值,就凸现出来了,它成了创造或消耗巨额钱财的工具。因为,在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一切都受商品的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的制约。一切都被卷入了竞争的行列中来了,一切都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命运。
今天,世界已经开始进入了全球大工业商品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由小农经济到大工业商品经济的过渡,进入了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时期,被卷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大竞争的潮流中了。这个潮流,实际就是一个马拉松式的现代经济赛跑。在这一潮流里,有很多国家是被动地被卷入进来的,他们成了经济实力强大国家的“垫背运动员”----成了发达国家的劳力、物资供应地和产品倾销地。但是,没有哪一个国家甘愿永远做“垫背运动员”的,都在力争当上冠军。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势力,伸到了世界很多地方,外国的经济势力也伸进了中国,由此出现了中、外经济交叉竞争的局面。随着经济的交叉竞争,中、外文化、语言文字也必然地出现了交叉竞争局面。这样,语言、文字的商品性质就凸现出来了。由于在世界范围内,英语成为国际交流的第一强势语言和电脑网络的基础语言,中国在对外文字使用上,使中国每年不得不枉费几千亿元。为了适应国内大工业商品生产的需要,就必须实行全民科学文化普及和普通话推广,也使国家和个人每年多费几千亿元。
当然,这种情况各国都有。不过,由于汉字诸多缺点,导致中国人的学习成本太高和电脑的不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中文信息系统以及汉语不便于向外国传播的问题,使中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处理、普通话推广、对外文字使用等等方面,让国家、企业和私人每年枉费的巨额资金之和,达到千、万亿美元的程度。不仅如此,汉语、汉字在当今世界语言、文字大竞争中,还面临着僵化、退化、被中国人自愿抛弃的危险。因此,改进汉字,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国人最关心的一个难题。
汉字拉丁化的改革,200年来外国人和中国人都作过多次尝试,全都失败了。是汉字已经完美得不能改进的程度了呢,还是理论指导上的错误造成的呢?既然汉字存在着诸多缺点,就证明它并不完美,就应当改进,也是可以改进的。所以,失败的原因,可以肯定是理论上的错误造成的。那么,以前进行的多次尝试的失败说明,他们所依据的语言文字理论,是不能指导汉字发展的。要正确指导汉字发展,必须根据汉语、汉字的实际情况,寻找出汉语、汉字特有的发展规律,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新的理论才行。
西方发达国家的语言文字“学者”们,他们虽然把研究的视角扩展到人类语言的整体和历史进程上,但是,由于他们的政治偏见和了解外国语言的肤浅,得出的理论却是很片面的、肤浅的和错误的。对各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起了很坏的误导作用。
中国的语言文字“学者”们,从来没有从人类语言的整体和历史进程上,给汉语汉字定位,所以既看不到汉语汉字的本质,也看不到汉语汉字发展的正确方向。仅仅停止在单词、语法、字体形式等等的表面表述上。这些表述,也是受西方片面的语言文字理论误导的。所以,在主要的原理方面,说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或是片面的。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以新的视角,来探讨汉语、汉字特有的发展规律和理论问题。找出汉语汉字发展的正确路径,摆脱目前僵化、退化和被抛弃的危险。
表面看来,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是杂乱无章的,由人们随意而为的。而实际上,任何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思想支配的。而这一定的思想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再追究下去,那就是由一定的物质生产的基础条件产生的了,再追究下去,一定的物质生产条件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按一定的规律出现的。那么,一切人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有规律的。推而论之,就人类的语言和文字这一局部的社会现象来说,也是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它的产生和变化、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由人们随意做出来的。就像人们对人类历史现象一样,在没有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前,只会对历史现象作流水账式的记录;对这些现象的分析,也是各人按各人标准来评判是非,没有一个正确的客观标准。所以,有人就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怎么打扮她都行”。就语言、文字来说,情况与此相似。迄今为止,中外语言、文字研究者们,一直都把语言、文字视为完全是人们主观约定成俗的产物,没有看到支配“主观”的客观规律。所以,人们只会对语言、文字作一些表面现象的罗列,分析也是抓不着本质的,各人按个人的标准来判断是非。所以,就出现了对于汉字改革问题的争论,100年也无定论的现象。
人类语言、文字,同一般事物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一成不变的,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所以,对语言、文字的发展阶段的区分,即纵向的区分,就是从它们性质上的区分。没有正确的纵向区分,就不会有正确的横向的区分、归类和分析。没有正确的纵向、横向的区分、归类和分析,就不可能找出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正确的指导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迄今为止,世界上一切关于人类语言、文字的“论著”,都对世界各民族的语言,只作横向的对比分类,所以抓不到本质,仅看到表面现象的区别,得出的结论全是片面的和错误的。用这样的理论来说明和指导汉语、汉字的发展,就必然走向斜路,必然行不通,必然使汉语汉字僵化、退化、衰亡。
本文主要从纵向上说明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语言、文字是普通工具的本来面目,以澄清中国人对汉语、汉字的错误认识。杜绝错误的干扰,让汉语、汉字按它固有的客观规律正常发展,让汉字发展成与汉语完全匹配的同汉语一样易学的无文盲文字,也成为电脑最易处理的文字。让汉语系的全体人们,永远不用专门到学校上学,就会看书读报,操作电脑。
首先,推动人类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人们的智慧是永不停止地提高的,所以社会是永不停止地发展的,那么,语言和文字也就必须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永不停止地发展。
其次,一种语言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和程度,是由该民族的集体智慧的高低和所对应的语言的特性所提供的空间决定的。当然,民族语言之间的冲击等外部因素,也对语言的变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只从语言的自身变化的规律上说明汉语、汉字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文虽然是叙述汉语、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但是,汉语、汉字属于人类语言、文字的一部分,它们的发展规律,离不开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总规律的制约。所以,在叙述汉语、汉字发展规律的时候,必须站在人类语言、文字一般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看待汉语、汉字的问题,才能看到汉语、汉字发展的规律和正确方向。这样,在叙述汉、语汉字的发展情况时,就要先简述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了。为了说明汉语汉字的特殊性,又必须与别的语言、文字作对比。这样就使本文显得过长了。但这是不得已的做法,请读者耐心阅读。
本文的目的,不单是为了拯汉语、汉字,还是为了开发汉语汉字这个巨大的“强国能源”。中国古代的很多重大发明和发现,中国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被外国人学去以后,都被开发成了他们的巨大的“强国能源”:他们利用磁铁原理,开发出发电机,使人类 社会进入了电子化时代;他们利用火药的化学原理,开发出各种火药,制成枪炮,使人类社会进入热兵器时代;他们学了火箭技术,使人类社会进入探索太空的时代;他们利用“周易”的二进制计数法,开发出电子计算机,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信息化时代等等。
可是,有一样也能改变世界面貌的东西,他们想学却在短时间内学不会,这就是汉语、汉字。5000年来,汉语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可是今天的汉字楷体系统,由于本身的系统性遭到自毁,成了世界上最难学会的文字。由于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才能被外国人学会,难学的汉字楷体,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喜玛拉雅山的最高峰”。没有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的楷体汉字,成了电脑不可构建的文字,从而使中国不能建立独立自主的纯中文信息系统,不得不把中文信息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成了人家“信息王国”的一个奴仆。这些情况,导致汉语在世界语言大竞争中,成了“性价比”最低的文字,面临被中国人自愿抛弃的前途(不要以为这是不可能的事,目前,在中国的科技领域里,英语占了主要的地位;在教育、外交领域里,英语占了“半壁江山”;在文化、经济领域里,英语占了关键地位;英语在中国的一切领域里,都一直在加速令中国人接受。这是汉字楷体的缺点逼得中国人不得不这样做的,是经济利益的驱使)。这种情况,给中国造成每年上万亿元的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如果把楷体升级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汉字就成为世界上最理想最先进的文字,楷体的一切缺点都被甩掉了。汉字就成了同汉语一样易学的文字和电脑十分便于构建的文字,从而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纯中文的电脑信息系统。中国的独立自主的纯中文的电脑信息网,将覆盖全世界;汉语在新体汉字的支持下,也成为外国人最易学会的语言,汉语将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国的普通民众,等等。因此,不单杜绝了现在每年上万亿元的浪费,还可以每年创造上万亿元的外汇。所以,这是比一千座“三峡发电站”的能源还大的“强国能源”。
但是,由于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正确的系统的语言文字理论来普及教育民众,绝大多数的民众都受了西方片面的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的影响或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于目前汉字楷体的缺点和问题、楷字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及升级楷体的紧迫性,并不认识。本文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提起人们对这方面的正确认识。
本文对汉语汉字规律的叙述是粗线条的,肯定有一些疏漏和偏颇的地方,请读者批评指正。希望本文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关心汉语汉字前途的朋友们,集思广益,共同建起一座壮丽的“汉语汉字发展理论”的大厦。
孙振坡
1998.3.6 (初稿), 2009.9.22(修改)
Email: szp1945@sina.com
第一章 人类语言的产生
世界上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有同类信息交流的必要和交流现象。起码在母子之间和雌雄之间必须有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必须有一种方式,主要有:肢体动作、自然物标记、作用力、分子(又叫气味)、可见光、不可见光、声波、次声波、超声波、电、电磁波等。这些方式,有的是自己产出的,有的是借助的。信息是用于交流的,那就必然有信息的产生和发出方(信息源),有传送形式,有传送媒介,有接收辨解方。同时,每一种信息必须有它自己的特点,否则,接收方就无法从众多无用的同类信息中辨解出自己所要的信息来。表现各种信息特点的就是各种信息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和组织规则。信息的发、收双方必须使用相同的表达形式和组织规则,才能进行信息交流。
人类是世界上的高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在语言还没出现之前,是以肢体动作为主,并以喉叫信号为辅的。也就是说,主要用肢体发送信息,用眼睛接收信息。所以,眼睛和肢体是当时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传送和接收的东西是一闪即逝的动作景象。嘴巴和耳朵是发送和接收喉叫信号的辅助通道,传送的东西是声音(声波),也是一闪即逝的。
在人类的呼叫信号发展成语言以后,嘴巴和耳朵就成为发送和接收语言的主要通道了。语言也是一闪即逝的声波。人类语言具有下以三点基本特性:
1。语言是一种人们约定成俗的表示思想的有规律的语音变化系统,并不是杂烂无章的声音堆积。不要把一般的口音信号(例如口哨、咳声等音)混同于语言,因为口哨之类的声音,只是一种人们约定含义可听的符号,不能算是“语言”。
2.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发音方式和语法都具有统一性、规律性和规范性。所以是不可缺损的,也是不可掺杂的,否则,就不能被大众理解。所以,任何两种语言,是不能互相混合使用的,只能二择其一。在两种语言发生矛盾时,只能出现一胜一败的结果。胜方虽然可以吸收败方的一些词汇,但是,胜方对这些词汇全都是按自己的发音方式说出的,用自己的语法组织使用的。这叫做语言的排它性或无兼容性。这就是一些语言被另一些语言取代而消失的原因。所以,说“语言融合”是不符合实际的。
3.语言是通过表示思想而间接表示客观事物的。因为客观事物经过人脑的反映和思维加工以后,形成一种概念和思想,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不会语言的或不可用语言传达到时,可以通过手势、旗语或其他动作、标志物等等表示出来)。所以,语言是间接表示客观事物的。既然经过了人脑的加工,在加工时就必然受到人的主观认识水平和感情意识的影响,所以,加工后的思想,就不会完全同客观事物相同,甚至是片面的、错误的。所以说,“语言是表示客观事物的”讲法,是不对的。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系统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语句。而语句是由“语音(包括元音、辅音和声调)”、“语意”、“语法”、“语气”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其中“语音”和“语意”构成语言的单词。其中,“语气”由说话时的感情决定;语音、语意、语法三者都必须具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形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音是语言的可听成分,没有它,语意就无法传递;语意是语言信息的实体,没有它,语音、语法就没有任何作用了;语法是语音、语意的组织规则,没有它,听者就不懂得说者所云。只有语言的说(发)、听(收)双方用同一标准理解“语法”和“语意”时,才能实现语言交流。否则,听者就觉得对方的语音是杂烂无章的声音堆积,不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不同语言的区别点,就在于表示同一语意的语音和语法的不同。语音、语意构成语言的单词,单词按语法排列构成语句,来表示人们的思想。
人类的语言,是由喉音信号发展起来的,语言与普通的喉音信号虽然都是传达一定信息的,但是,两者有本质的不同。语言是人类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产生的。随着大脑和身体的进化,喉头发音的大小、高低、长短变化的种类逐渐增多,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对喉音的调控技能逐渐精巧,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支配能力同时提高,使人类发出的声音出现了千变万化的情况,再加上人们必须交流的信息内容的大量增多。只在此时,语言才能形成。人类的语言,既是人类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承载物,也是一种传送工具。语言形成以后,语言就成为人类思想交流的主要方式了,而肢体动作就降为辅助的了。从此,耳朵成了人类的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眼睛降为辅助通道了。用肢体动作和自然标记作信息源的交流方式,可以称为视觉通道(眼睛)方式;用语言交流信息的方式,可以称为听觉通道(耳朵)方式。当然,听觉通道的开辟,是以发音器官----喉咙、口腔和大脑(信息产生和发送器官)的进化为前提的。在人类发音器官进化的同时,听觉(信息接收和辨析器官)也一起进化。语言成为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既是生理进化的结果,也是发音技能提高的结果。人类的喉音是天生的,而语言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习和锻炼出来的。全人类的喉音都是相同的,因此全球不论什么人种,哭声和笑声都是相同的。因为人在哭和笑时用的是纯喉音。口内的各个器官对喉音进行调控变换,是一种发音和变音的技能,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语言的扩展,最佳的途径是增加语言的构成要素(元音、辅音、音调、单词)和改进对要素的组织规则(语法、词法)。而新的元音、辅音、音调的创造,主要就是由这种发音和变音技能的提高得以实现的。如果把喉咙比作一个笛子,口腔内的各器官就好比吹笛人的手指。手指的动作不同,笛子发出的曲调是不同的。这种通过学习后才形成的语言技能,是人类的语言多样化的一个生理原因;人类语言多样化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是人类分成很多独立的群体。随着人类数量的逐渐增多,因生存的需要,逐步散向世界各地,形成了很多群落,很多群落之间相距很远,时间久远,交通不便,相距遥远的群落之间就失去了联系。这样,他们之间的语言就没有交流的机会,那就各自按自己的实际生活需要进行发展变化了。于是就出现了群落语言的差别。到后来群落合并为民族后,语言并不会跟着混合,只能是主导部落的语言作为民族语言。各民族语言也是有差别的。由于语言是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对喉音的调控的结果,因为口腔、舌头、牙齿、嘴唇的运动具有长久的习惯性,所以,一个人从小学会的一种母语的发音习惯,就很难改变。
由于各个民族语言的发音方法不同,就使各民族语言的辅音、元音和声调的种类和比例不同;由于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又导致了语法的不同;语音所约定代表的事物也不同,这三种不同,就使各民族的语言各不相同了。所以,就出现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互相听不懂对方讲话的现象。
据有关专家近期的统计,世界上共有5651种语言,有对应文字的只有三分之一,使用人数较多的只有500种,有1400多种已经消失了。
语言既然是人类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产生的,而人类的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是永不停止的,所以,人类的语言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虽然千差万别,按照语言的词语结构来分,可以分为如下三类,即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类、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类、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类。
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类语言?从整个人类语言发展进程上看,人类的语言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这种发展进步,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导致的。各民族由于各种原因,其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不同的,就导致了这三类语言的出现。这三类语言的性能优、劣是不同的,它们分别对应着人类语言发展进程的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初级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类语言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
今天那些仍处于渔、猎部落社会状态,又没有文字的民族,其语言一般还处在第一阶段或处在向第二阶段过渡的状态;有些民族语言,在进入部落酋长国时期之后,才进入第二阶段;汉族语言在进入部落酋长国时期之后,较快地从第二阶段发展到了第三阶段。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民族的语言都处在第一、二阶段,只有很少数的民族的语言处在第三阶段或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状态。
不论处在哪个阶段的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必须符合下列基本标准,才能永葆活力。
1.是一个完整的表示思想的语音变化系统。即发音、组词、组句都有固定的规则和相互的关系;
2.说话方法简单,本族群中的所有的人,不分老幼,都能很容易地学会;
3.洪亮悦耳,音节清晰,并能表达感情色彩;
4.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无限的扩展性(包括音素、声调、单词、语法及对应的文字的扩展)。
第二章 人类语言第一阶段的特点
目录
1、 前言
2、 第一章 人类语言的产生
3、 第二章 人类语言的第一阶段的特点
4、 第三章 人类语言的第二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5、 第四章 人类语言的第三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6、 第五章 汉语发展的基本轨迹
7、 第六章 人类文字的产生
8、 第七章 人类语言第一、二阶段所对应的文字
9、 第八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所对应的文字
10、第九章 汉字发展的基本轨迹
11、第十章 问题讨论
前言
语言、文字,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在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其商品交换价值(即经济价值)是不明显的。所以,大多数的人们,只看到它的使用价值,看不到或不愿意承认它的交换价值。而到了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语言、文字的交换价值,就凸现出来了,它成了创造或消耗巨额钱财的工具。因为,在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一切都受商品的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的制约。一切都被卷入了竞争的行列中来了,一切都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命运。
今天,世界已经开始进入了全球大工业商品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由小农经济到大工业商品经济的过渡,进入了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时期,被卷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大竞争的潮流中了。这个潮流,实际就是一个马拉松式的现代经济赛跑。在这一潮流里,有很多国家是被动地被卷入进来的,他们成了经济实力强大国家的“垫背运动员”----成了发达国家的劳力、物资供应地和产品倾销地。但是,没有哪一个国家甘愿永远做“垫背运动员”的,都在力争当上冠军。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势力,伸到了世界很多地方,外国的经济势力也伸进了中国,由此出现了中、外经济交叉竞争的局面。随着经济的交叉竞争,中、外文化、语言文字也必然地出现了交叉竞争局面。这样,语言、文字的商品性质就凸现出来了。由于在世界范围内,英语成为国际交流的第一强势语言和电脑网络的基础语言,中国在对外文字使用上,使中国每年不得不枉费几千亿元。为了适应国内大工业商品生产的需要,就必须实行全民科学文化普及和普通话推广,也使国家和个人每年多费几千亿元。
当然,这种情况各国都有。不过,由于汉字诸多缺点,导致中国人的学习成本太高和电脑的不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中文信息系统以及汉语不便于向外国传播的问题,使中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处理、普通话推广、对外文字使用等等方面,让国家、企业和私人每年枉费的巨额资金之和,达到千、万亿美元的程度。不仅如此,汉语、汉字在当今世界语言、文字大竞争中,还面临着僵化、退化、被中国人自愿抛弃的危险。因此,改进汉字,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国人最关心的一个难题。
汉字拉丁化的改革,200年来外国人和中国人都作过多次尝试,全都失败了。是汉字已经完美得不能改进的程度了呢,还是理论指导上的错误造成的呢?既然汉字存在着诸多缺点,就证明它并不完美,就应当改进,也是可以改进的。所以,失败的原因,可以肯定是理论上的错误造成的。那么,以前进行的多次尝试的失败说明,他们所依据的语言文字理论,是不能指导汉字发展的。要正确指导汉字发展,必须根据汉语、汉字的实际情况,寻找出汉语、汉字特有的发展规律,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新的理论才行。
西方发达国家的语言文字“学者”们,他们虽然把研究的视角扩展到人类语言的整体和历史进程上,但是,由于他们的政治偏见和了解外国语言的肤浅,得出的理论却是很片面的、肤浅的和错误的。对各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起了很坏的误导作用。
中国的语言文字“学者”们,从来没有从人类语言的整体和历史进程上,给汉语汉字定位,所以既看不到汉语汉字的本质,也看不到汉语汉字发展的正确方向。仅仅停止在单词、语法、字体形式等等的表面表述上。这些表述,也是受西方片面的语言文字理论误导的。所以,在主要的原理方面,说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或是片面的。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以新的视角,来探讨汉语、汉字特有的发展规律和理论问题。找出汉语汉字发展的正确路径,摆脱目前僵化、退化和被抛弃的危险。
表面看来,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是杂乱无章的,由人们随意而为的。而实际上,任何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思想支配的。而这一定的思想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再追究下去,那就是由一定的物质生产的基础条件产生的了,再追究下去,一定的物质生产条件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按一定的规律出现的。那么,一切人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有规律的。推而论之,就人类的语言和文字这一局部的社会现象来说,也是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它的产生和变化、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由人们随意做出来的。就像人们对人类历史现象一样,在没有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前,只会对历史现象作流水账式的记录;对这些现象的分析,也是各人按各人标准来评判是非,没有一个正确的客观标准。所以,有人就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怎么打扮她都行”。就语言、文字来说,情况与此相似。迄今为止,中外语言、文字研究者们,一直都把语言、文字视为完全是人们主观约定成俗的产物,没有看到支配“主观”的客观规律。所以,人们只会对语言、文字作一些表面现象的罗列,分析也是抓不着本质的,各人按个人的标准来判断是非。所以,就出现了对于汉字改革问题的争论,100年也无定论的现象。
人类语言、文字,同一般事物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一成不变的,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所以,对语言、文字的发展阶段的区分,即纵向的区分,就是从它们性质上的区分。没有正确的纵向区分,就不会有正确的横向的区分、归类和分析。没有正确的纵向、横向的区分、归类和分析,就不可能找出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正确的指导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迄今为止,世界上一切关于人类语言、文字的“论著”,都对世界各民族的语言,只作横向的对比分类,所以抓不到本质,仅看到表面现象的区别,得出的结论全是片面的和错误的。用这样的理论来说明和指导汉语、汉字的发展,就必然走向斜路,必然行不通,必然使汉语汉字僵化、退化、衰亡。
本文主要从纵向上说明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语言、文字是普通工具的本来面目,以澄清中国人对汉语、汉字的错误认识。杜绝错误的干扰,让汉语、汉字按它固有的客观规律正常发展,让汉字发展成与汉语完全匹配的同汉语一样易学的无文盲文字,也成为电脑最易处理的文字。让汉语系的全体人们,永远不用专门到学校上学,就会看书读报,操作电脑。
首先,推动人类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人们的智慧是永不停止地提高的,所以社会是永不停止地发展的,那么,语言和文字也就必须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永不停止地发展。
其次,一种语言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和程度,是由该民族的集体智慧的高低和所对应的语言的特性所提供的空间决定的。当然,民族语言之间的冲击等外部因素,也对语言的变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只从语言的自身变化的规律上说明汉语、汉字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文虽然是叙述汉语、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但是,汉语、汉字属于人类语言、文字的一部分,它们的发展规律,离不开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总规律的制约。所以,在叙述汉语、汉字发展规律的时候,必须站在人类语言、文字一般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看待汉语、汉字的问题,才能看到汉语、汉字发展的规律和正确方向。这样,在叙述汉、语汉字的发展情况时,就要先简述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了。为了说明汉语汉字的特殊性,又必须与别的语言、文字作对比。这样就使本文显得过长了。但这是不得已的做法,请读者耐心阅读。
本文的目的,不单是为了拯汉语、汉字,还是为了开发汉语汉字这个巨大的“强国能源”。中国古代的很多重大发明和发现,中国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被外国人学去以后,都被开发成了他们的巨大的“强国能源”:他们利用磁铁原理,开发出发电机,使人类 社会进入了电子化时代;他们利用火药的化学原理,开发出各种火药,制成枪炮,使人类社会进入热兵器时代;他们学了火箭技术,使人类社会进入探索太空的时代;他们利用“周易”的二进制计数法,开发出电子计算机,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信息化时代等等。
可是,有一样也能改变世界面貌的东西,他们想学却在短时间内学不会,这就是汉语、汉字。5000年来,汉语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可是今天的汉字楷体系统,由于本身的系统性遭到自毁,成了世界上最难学会的文字。由于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才能被外国人学会,难学的汉字楷体,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喜玛拉雅山的最高峰”。没有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的楷体汉字,成了电脑不可构建的文字,从而使中国不能建立独立自主的纯中文信息系统,不得不把中文信息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成了人家“信息王国”的一个奴仆。这些情况,导致汉语在世界语言大竞争中,成了“性价比”最低的文字,面临被中国人自愿抛弃的前途(不要以为这是不可能的事,目前,在中国的科技领域里,英语占了主要的地位;在教育、外交领域里,英语占了“半壁江山”;在文化、经济领域里,英语占了关键地位;英语在中国的一切领域里,都一直在加速令中国人接受。这是汉字楷体的缺点逼得中国人不得不这样做的,是经济利益的驱使)。这种情况,给中国造成每年上万亿元的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如果把楷体升级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汉字就成为世界上最理想最先进的文字,楷体的一切缺点都被甩掉了。汉字就成了同汉语一样易学的文字和电脑十分便于构建的文字,从而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纯中文的电脑信息系统。中国的独立自主的纯中文的电脑信息网,将覆盖全世界;汉语在新体汉字的支持下,也成为外国人最易学会的语言,汉语将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国的普通民众,等等。因此,不单杜绝了现在每年上万亿元的浪费,还可以每年创造上万亿元的外汇。所以,这是比一千座“三峡发电站”的能源还大的“强国能源”。
但是,由于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正确的系统的语言文字理论来普及教育民众,绝大多数的民众都受了西方片面的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的影响或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于目前汉字楷体的缺点和问题、楷字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及升级楷体的紧迫性,并不认识。本文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提起人们对这方面的正确认识。
本文对汉语汉字规律的叙述是粗线条的,肯定有一些疏漏和偏颇的地方,请读者批评指正。希望本文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关心汉语汉字前途的朋友们,集思广益,共同建起一座壮丽的“汉语汉字发展理论”的大厦。
孙振坡
1998.3.6 (初稿), 2009.9.22(修改)
Email: szp1945@sina.com
第一章 人类语言的产生
世界上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有同类信息交流的必要和交流现象。起码在母子之间和雌雄之间必须有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必须有一种方式,主要有:肢体动作、自然物标记、作用力、分子(又叫气味)、可见光、不可见光、声波、次声波、超声波、电、电磁波等。这些方式,有的是自己产出的,有的是借助的。信息是用于交流的,那就必然有信息的产生和发出方(信息源),有传送形式,有传送媒介,有接收辨解方。同时,每一种信息必须有它自己的特点,否则,接收方就无法从众多无用的同类信息中辨解出自己所要的信息来。表现各种信息特点的就是各种信息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和组织规则。信息的发、收双方必须使用相同的表达形式和组织规则,才能进行信息交流。
人类是世界上的高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在语言还没出现之前,是以肢体动作为主,并以喉叫信号为辅的。也就是说,主要用肢体发送信息,用眼睛接收信息。所以,眼睛和肢体是当时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传送和接收的东西是一闪即逝的动作景象。嘴巴和耳朵是发送和接收喉叫信号的辅助通道,传送的东西是声音(声波),也是一闪即逝的。
在人类的呼叫信号发展成语言以后,嘴巴和耳朵就成为发送和接收语言的主要通道了。语言也是一闪即逝的声波。人类语言具有下以三点基本特性:
1。语言是一种人们约定成俗的表示思想的有规律的语音变化系统,并不是杂烂无章的声音堆积。不要把一般的口音信号(例如口哨、咳声等音)混同于语言,因为口哨之类的声音,只是一种人们约定含义可听的符号,不能算是“语言”。
2.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发音方式和语法都具有统一性、规律性和规范性。所以是不可缺损的,也是不可掺杂的,否则,就不能被大众理解。所以,任何两种语言,是不能互相混合使用的,只能二择其一。在两种语言发生矛盾时,只能出现一胜一败的结果。胜方虽然可以吸收败方的一些词汇,但是,胜方对这些词汇全都是按自己的发音方式说出的,用自己的语法组织使用的。这叫做语言的排它性或无兼容性。这就是一些语言被另一些语言取代而消失的原因。所以,说“语言融合”是不符合实际的。
3.语言是通过表示思想而间接表示客观事物的。因为客观事物经过人脑的反映和思维加工以后,形成一种概念和思想,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不会语言的或不可用语言传达到时,可以通过手势、旗语或其他动作、标志物等等表示出来)。所以,语言是间接表示客观事物的。既然经过了人脑的加工,在加工时就必然受到人的主观认识水平和感情意识的影响,所以,加工后的思想,就不会完全同客观事物相同,甚至是片面的、错误的。所以说,“语言是表示客观事物的”讲法,是不对的。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系统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语句。而语句是由“语音(包括元音、辅音和声调)”、“语意”、“语法”、“语气”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其中“语音”和“语意”构成语言的单词。其中,“语气”由说话时的感情决定;语音、语意、语法三者都必须具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形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音是语言的可听成分,没有它,语意就无法传递;语意是语言信息的实体,没有它,语音、语法就没有任何作用了;语法是语音、语意的组织规则,没有它,听者就不懂得说者所云。只有语言的说(发)、听(收)双方用同一标准理解“语法”和“语意”时,才能实现语言交流。否则,听者就觉得对方的语音是杂烂无章的声音堆积,不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不同语言的区别点,就在于表示同一语意的语音和语法的不同。语音、语意构成语言的单词,单词按语法排列构成语句,来表示人们的思想。
人类的语言,是由喉音信号发展起来的,语言与普通的喉音信号虽然都是传达一定信息的,但是,两者有本质的不同。语言是人类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产生的。随着大脑和身体的进化,喉头发音的大小、高低、长短变化的种类逐渐增多,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对喉音的调控技能逐渐精巧,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支配能力同时提高,使人类发出的声音出现了千变万化的情况,再加上人们必须交流的信息内容的大量增多。只在此时,语言才能形成。人类的语言,既是人类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承载物,也是一种传送工具。语言形成以后,语言就成为人类思想交流的主要方式了,而肢体动作就降为辅助的了。从此,耳朵成了人类的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眼睛降为辅助通道了。用肢体动作和自然标记作信息源的交流方式,可以称为视觉通道(眼睛)方式;用语言交流信息的方式,可以称为听觉通道(耳朵)方式。当然,听觉通道的开辟,是以发音器官----喉咙、口腔和大脑(信息产生和发送器官)的进化为前提的。在人类发音器官进化的同时,听觉(信息接收和辨析器官)也一起进化。语言成为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既是生理进化的结果,也是发音技能提高的结果。人类的喉音是天生的,而语言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习和锻炼出来的。全人类的喉音都是相同的,因此全球不论什么人种,哭声和笑声都是相同的。因为人在哭和笑时用的是纯喉音。口内的各个器官对喉音进行调控变换,是一种发音和变音的技能,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语言的扩展,最佳的途径是增加语言的构成要素(元音、辅音、音调、单词)和改进对要素的组织规则(语法、词法)。而新的元音、辅音、音调的创造,主要就是由这种发音和变音技能的提高得以实现的。如果把喉咙比作一个笛子,口腔内的各器官就好比吹笛人的手指。手指的动作不同,笛子发出的曲调是不同的。这种通过学习后才形成的语言技能,是人类的语言多样化的一个生理原因;人类语言多样化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是人类分成很多独立的群体。随着人类数量的逐渐增多,因生存的需要,逐步散向世界各地,形成了很多群落,很多群落之间相距很远,时间久远,交通不便,相距遥远的群落之间就失去了联系。这样,他们之间的语言就没有交流的机会,那就各自按自己的实际生活需要进行发展变化了。于是就出现了群落语言的差别。到后来群落合并为民族后,语言并不会跟着混合,只能是主导部落的语言作为民族语言。各民族语言也是有差别的。由于语言是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对喉音的调控的结果,因为口腔、舌头、牙齿、嘴唇的运动具有长久的习惯性,所以,一个人从小学会的一种母语的发音习惯,就很难改变。
由于各个民族语言的发音方法不同,就使各民族语言的辅音、元音和声调的种类和比例不同;由于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又导致了语法的不同;语音所约定代表的事物也不同,这三种不同,就使各民族的语言各不相同了。所以,就出现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互相听不懂对方讲话的现象。
据有关专家近期的统计,世界上共有5651种语言,有对应文字的只有三分之一,使用人数较多的只有500种,有1400多种已经消失了。
语言既然是人类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产生的,而人类的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是永不停止的,所以,人类的语言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虽然千差万别,按照语言的词语结构来分,可以分为如下三类,即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类、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类、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类。
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类语言?从整个人类语言发展进程上看,人类的语言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这种发展进步,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导致的。各民族由于各种原因,其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不同的,就导致了这三类语言的出现。这三类语言的性能优、劣是不同的,它们分别对应着人类语言发展进程的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初级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类语言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
今天那些仍处于渔、猎部落社会状态,又没有文字的民族,其语言一般还处在第一阶段或处在向第二阶段过渡的状态;有些民族语言,在进入部落酋长国时期之后,才进入第二阶段;汉族语言在进入部落酋长国时期之后,较快地从第二阶段发展到了第三阶段。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民族的语言都处在第一、二阶段,只有很少数的民族的语言处在第三阶段或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状态。
不论处在哪个阶段的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必须符合下列基本标准,才能永葆活力。
1.是一个完整的表示思想的语音变化系统。即发音、组词、组句都有固定的规则和相互的关系;
2.说话方法简单,本族群中的所有的人,不分老幼,都能很容易地学会;
3.洪亮悦耳,音节清晰,并能表达感情色彩;
4.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无限的扩展性(包括音素、声调、单词、语法及对应的文字的扩展)。
第二章 人类语言第一阶段的特点
sunzhenpo- 帖子数 : 1
注册日期 : 10-01-16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